大事年表

1922

生於南京,祖籍雲南彌勒縣。父親熊慶來(迪之)是著名數學家,時任南京東南大學算學系(今稱「數學系」)教授兼系主任,與妻子姜菊緣一共生育六名子女,熊秉明排行第二。

1927

熊秉明從東南大學附設的大石橋實驗小學轉學至清華園成志小學,結識楊振寧、宗璞(馮鍾璞)等清華學者後代,結下畢生的友誼。出於對父輩和清華園歲月的懷念,熊秉明於2000年與宗璞編輯出版《永遠的清華園》一書。

熊秉明常常為周圍的人畫肖像,齊白石、徐悲鴻、廖新學等前輩藝術家都親切地稱他為「小畏友」。熊慶來十分肯定兒子對繪畫的興趣,帶熊秉明拜訪著名畫家齊白石。齊白石送給熊秉明一幅《雁來紅》作為紀念。

1932

七月,父親赴瑞士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,隨後前往巴黎從事學術研究,熊秉明一同前往,在巴黎第五區費揚提路讀了兩年小學。

1934

父親取得博士學位,攜熊秉明返回中國,全家在北京團聚。

1934–36

進入燕京大學附中中學讀初中,常常與大哥熊秉信外出寫生。

1937

「七・七」事變前後,熊秉明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療。

十月,舉家移居昆明。

熊秉明進入雲南大學附屬中學就讀高中。

用黏土仿照畫冊上的古希臘石雕製作了生平第一件雕塑——一個女神頭像。

1939

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;後發覺志不在此,隔年轉入哲學心理教育系。在學期間,熊秉明與藝術家孫福熙、邵芳等人組織「谷風畫社」,在國民黨雲南省黨部舉辦勞軍義賣展覽。

這段時間,父親公務繁忙,大哥離家工作,母親則因勞累過度而體弱多病。作為次子,熊秉明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。

1943

熊秉明應徵入伍,被調至滇南戰場,當了二十個月的翻譯官。夜晚,他挑燈夜讀梁宗岱翻譯的里爾克著作《羅丹論》,十分崇拜羅丹的藝術成就。軍旅生涯和二戰經歷對熊秉明的藝術創作影響深遠。他在1970年代創作了一批以屠殺爲題材的紙上作品,以灰暗的色調表現戰爭的恐怖和死亡的陰影。

1946

戰爭結束後,熊秉明取得大學文憑。他參加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及自費留學考試,分別錄取「哲學組」的「教育部留法交換生」和「繪畫組」的自費生。當年全國僅提供三個公費留法的哲學組名額。由於父母反對,但他放棄了繪畫組的留學資格。

1947

以公費留學生身分進入巴黎大學哲學系,在蘇里約教授的指導下攻讀美學一年。結識同期赴法國留學的王道乾、吳冠中等人。

在巴黎求學這段期間(1947-51),熊秉明潛心鑽研羅丹。三十年後,熊秉明將此時期的一批日記加以整理,出版了《關於羅丹——日記擇抄》一書。

1948

一月,訪問雕塑家紀蒙的工作室,產生了改學雕塑的想法。同年四月下旬,熊秉明向蘇里約教授提出放棄學位,五月開始跟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索比克教授學習雕塑,亦開始至大茅屋學院寫生。同年十月,進入茹里安畫院的紀蒙教室。

1949

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,旅法的年輕學子針對去留問題展開討論,熊秉明猶豫不決。他認為自己學習雕塑才一年,基礎尚未打好。六月,熊秉明在大茅屋學院的查德金教室接受短期訓練,後返回紀蒙工作室直至十一月離開。

同一時間,熊秉明開始與來巴黎學畫的瑞士女子貝塔.蓋爾卜克相戀。

七月,熊慶來應中華民國教育部派遣,從廣州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的國際會議,與熊秉明團聚,後長期滯留巴黎。

1950

熊秉明決心留在巴黎,不跟隨好友吳冠中等人返回中國。

進入積尼俄紀念碑雕塑工作室學習大型浮雕的製作長達三年。熊秉明在那裡的第一件大型浮雕是為了紀念1945年昆明學生運動而作的《一二.一死難者紀碑》。後來又製作了《奔逃的母親》和《父與子》,兩者分別參加1953和1954年的巴黎「秋季沙龍」。

1951

一月,熊慶來因腦溢血留下右半身偏癱的後遺症,熊秉明開始照顧父親的起居直至其恢復基本生活能力。

熊秉明隨同紀蒙至大茅屋畫院學畫,結識日後的妻子——來自蘇黎世的多羅特婭.佩斯塔洛齊。

參加巴黎「春季沙龍」。

從本年至1954年,每年參加巴黎秋季沙龍;從本年至1953年,每年參加「國家美術暨法蘭西藝術家沙龍」。

1952

熊秉明與佩斯塔洛齊結婚。

1953

熊慶來中風後,熊秉明依靠出售作品謀生,收入很不穩定。創作上的瓶頸、結婚生子的經濟壓力,讓他陷入困頓。

一至二月,在蘇黎世波德默書店舉辦個人展覽,展出風景畫與雕塑。

長子有瑞誕生。兒子出生之前,熊秉明創作了一系列以孕婦爲題材的紙上和雕塑作品。

完成第一件焊接雕塑《鶴》。

首次參加巴黎「五月沙龍」。次年選送《鴿子》,在巴黎五月沙龍獲得好評。此後他又於1955年、1956年、1957年、1959年及1961年五次參加該沙龍展,選送了烏鴉、山雀等利用鐵片、鐵條和機器零件製作而成的動物題材之雕塑作品。

1954

作品《嚎叫的狼》參加巴黎「青年雕塑沙龍」。此後他又於1955年、1958年、1961年和1962年四次參加青年雕塑沙龍。1962年,他的作品《邁行的水牛》在該沙龍展獲得「胥斯獎」。

九至十月,在瑞士伯恩的阿特里爾劇院畫廊舉辦「熊秉明個展」。

年底,攜妻子及兒子移居瑞士。

十一月至次年一月,德國利孚庫森市的莫斯布羅市立美術館舉辦「巴黎的日本人」展覽,趙無極和熊秉明作為中國藝術家的代表應邀參展。

1955

《烏鴉》在五月沙龍得到一定的反響,爲熊秉明帶來了他的第一任藝術經紀——伊麗斯.克蕾爾夫人。之後的1956年和1957年,克蕾爾的畫廊相繼爲他舉辦兩次個展,售出一批作品。

三月,在瑞士洛桑的「間奏畫廊」舉辦「熊秉明畫展」。

九至十月,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的巴登藝術協會舉辦「熊秉明:中國木版畫」個展。

參加巴黎奧塞畫廊舉辦的「中國的動物藝術」展覽。

次子有夏誕生。

1956

攜妻子、兒子返回巴黎定居。

九至十月,在日內瓦的藝術歷史博物館舉辦水墨個展。

首次參加巴黎「新寫實沙龍」。十八年後,熊秉明又在克蕾爾的推薦下,選送《虎》參加該沙龍展。

參加瑞士溫特圖爾設計博物館舉辦的「居住建議」展覽。

1957

父親決定返回中國,不料回國之後在政治運動中備受衝擊。熊秉明遂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「念斷樓」,以示棄絕歸心之意。

十一月至次年一月,在蘇黎世的「沃爾夫斯堡藝術沙龍」舉辦個展「熊秉明展覽會」。

從1957年至1958年,每年參加巴黎「比較沙龍」。

1958

三子有昂誕生。

1959

熊秉明與畢卡索、勞倫斯、查德維克等人共同參加巴黎梵安娜畫廊舉辦的展覽「動物寓言集」。 八月至九月,在瑞士伯恩的維萊納.穆雷畫廊舉行個展。之後的1961年和1964年,熊秉明又在這家畫廊舉辦兩次個展。該畫廊在1961年和1969年還分別舉辦了熊秉明與布魯默聯展以及熊秉明與J.法恩聯展。

1960

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開始教授中文、老子等中國語言文化課程,為期兩年。

1962

轉往巴黎第三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(1971年更名為「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」)任教,直到1989年退休。

作品參加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的「物:二元對立」展覽。

九至十月,在蘇黎世的波拉格畫廊舉辦個展「熊秉明的十五件鐵雕」。

參加巴黎「國際小型銅像展覽會」。

參加巴黎社會實驗藝術畫廊舉辦的聯展。

獲得美國布朗大學的「霍華德獎學金」

1963

四至六月,莫斯布羅市立美術館舉辦「中國當代藝術家展」,熊秉明、蕭勤、趙無極、朱德群與丁雄泉等知名華人藝術家參展。

1965

第八屆國際建築師協會世界聯會期間,熊秉明友人茹萬創辦的藝術社團「有生命的牆」在巴黎夏佑宮花園展出造型藝術作品。熊秉明參與部分作品的創作。

馬森、金恆傑等二戰後第一批臺灣留學生在巴黎創辦《歐洲雜誌》。熊秉明應邀撰稿,以「江萌」爲筆名,在第三、四、六至九期上發表一篇譯著和五篇文學或藝術評論,開啟文字著述生涯。

1966

四子有真誕生。

1967

參加巴黎時尚博物館舉辦的「胥斯獎回顧展」。

1968

法國教育制度改革,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增設「書法課」,內容包括書法史、書法美學與習作。熊秉明長期負責這門課程,直到1989年退休。

1969

熊慶來不堪迫害,於二月逝世,給予熊秉明沉痛的打擊。

出版《在陰影中》詩畫集。

1972

嘗試用最簡單的中文寫成二、三十首短詩,結集成《教中文》小冊子。

以高達1.5公尺的大型女體塑像參加巴黎羅丹美術館舉辦的「人的形象:第五屆當代雕塑雙年展」。

離開中國二十年後,首次回國探親,與母親、弟妹在北京團聚,還見到好友楊振寧。為了不連累正在接受政治「審查」的熊秉信,熊秉明沒有前往昆明探視大哥。不料兩年後,熊秉信因病突然去世,給熊秉明留下終生的遺憾。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,熊秉明幫助熊秉信的次女有德、四女有華赴法留學,並於1990年安排其長女有曾、三女有瑾前往法國探親。

1973

熊秉明與日本藝術家田淵安一等人參加法國巴雷索市六人展。

1977

三子有昂遭遇車禍,英年早逝。

1979

參加美國新澤西州蘇密美術中心(1985年更名爲「新澤西州視覺藝術中心」)的「龍與菊:中國與日本藝術文化遺產」展覽。

熊秉明第二次回國探親,製作母親頭像的石膏模型並帶回巴黎。

與好友吳冠中在北京久別重逢。又奔赴雲南,首次探訪父親的故鄉彌勒縣息宰村。

1980

熊秉明將多年教學經驗總結成文,在香港《書譜》雜誌上分七期連載;後結集爲《中國書法理論體系》一書,於1984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,1999年起改由臺灣雄獅美術圖書公司出版。

1982

完成論文《張旭與狂草》,獲得法蘭西公學院的漢學研究所博士學位,以及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專任教職。

被推選為漢學系主任。後連任一次,在任時間共計六年。

與來自北京的陸丙安相識。

1983

年初,學校舉行期末考試。監考期間,熊秉明在試卷用紙上創作了二、三十首法文短詩。他同時萌生一個念頭,想舉辦一場觀念藝術展覽會來展出這些文本。這便是1985年「展覽會的觀念——或者觀念的展覽會」的雛形。

妻子佩斯塔洛齊回到瑞士,二人分居。開始與陸丙安的共同生活。

法國教育部頒發學院棕櫚騎士勳章,以表彰熊秉明在教學領域的貢獻。

六月,「巴黎華裔藝術家聯合展」在巴黎舉行,老、中、青三代華人藝術家共襄盛舉。陳建中、陳英德、彭萬墀、戴海鷹、熊秉明、趙無極、朱德群等參加展覽。

1984

獲法國教育部授予終身教授頭銜。

十月,陪同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到訪中國,與北京大學、北京外語學院、南京大學、上海外語學院簽訂合作計畫。期間與家人在北京團聚,為母親慶祝九十一歲生日。

九月,在北京與書法界友人座談,提出「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」。

《關於羅丹——日記擇抄》獲《中國時報》文學獎散文組推薦獎。

1985

赴臺北擔任第8屆《中國時報》文學獎評審。期間應雄獅畫廊邀請,首次在臺灣舉行個展——「展覽會的觀念——或者觀念的展覽會」;並應邀擔任雄獅美術雙年展推薦委員。

開始於北京開設數堂為期一週的書法課程,包括爲學習中文的外國人開辦的書技班(1985年9月)、書藝班(1988年),書道班(1992年六月),以及爲70歲以上長者開辦的老年書法班(2002年)。

1986

二至三月,應邀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「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」。

1987

夏秋之際,前往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擔任客座研究員,爲期三個月。與好友楊振寧及其母親在香港重聚。

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及昆明重機廠(今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)捐贈作品《鶴》各一件。

九月,在昆明舉行「回歸的塑造」個展。

1988

三至九月,參加法國訥維爾市文化中心的「銅像、泥塑、石雕、木刻:動物雕塑兩千年」。

七月,在雕塑家王克平的推薦下,漢城奧林匹克運動會雕塑公園向熊秉明徵集作品;八月,在陸丙安的鼓勵下選送鐵雕作品《鶴》。該作品後來在雕塑公園長期陳列。

1989

母親在昆明逝世。

十月自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正式退休。此後兩度遷居,爲離婚訴訟煩惱,自言「生活(也)不平靜」。

1990

與旅法華人藝術家茹小凡合作《地:圍棋中的漫遊》一書。

1992

完成熊慶來塑像,翻模澆鑄兩件,分別贈送給熊慶來生前任職過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及雲南大學。

參與編纂《熊慶來紀念文集》。

1993

參加法國朗布依埃市動物雕塑雙年展。

1994

六月,參加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開幕展覽「書法之美:人與書寫藝術——館藏書法名家作品陳列特展」。

七至九月,參加臺北玄門藝術中心舉辦的「臺北.巴黎:旅法華裔藝術家當代集成」展覽。

九至十月,參加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主辦的「臺北國際書法邀請展」。

十至十二月,參加由臺北市立美術館、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「臺北—巴黎:旅法前輩藝術家作品展」。展覽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和巴黎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同期舉行。

1995

六至七月,參加臺北玄門藝術中心舉辦的「現代雕塑五行:金.木.石.火.土」之「火:浴火重生」展覽。

十二月,在臺北飛元藝術中心舉辦「熊秉明:空間的剪裁與時間的焊接」個展。

1996

在臺北飛元藝術中心舉辦「熊秉明素描展」個展,展出1960–80年代的水彩、剪紙及紙本複合媒材作品。

1997

與佩斯塔洛齊離婚。

1998

受北京大學旅歐校友會委託,製作不銹鋼魯迅浮雕,作為北大一百週年校慶獻禮。該作品現為北京大學新圖書館典藏。之後,熊秉明又應中國現代文學館委託,著手製作魯迅塑像。2000年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開幕,該作品與另外十二件作家塑像共同設置於花園內。

五月,與陸丙安參加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典禮。

十一月,參加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「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的中國藝術家如何自處」學術對話活動,並與中央美院雕塑系師生座談。

1999

一月與陸丙安在巴黎舉行婚禮。

1999-2000

獲臺灣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贊助,在兩岸三地舉辦「遠行與回歸——熊秉明的藝術」巡廻展,歷時一年,展出熊秉明的雕塑、水彩、素描、版畫和書法。展覽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、臺北歷史博物館和高雄山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,足跡遍及北京中國美術館、上海美術館、昆明市博物館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和高雄山美術館。

2001

五月應李政道和吳冠中邀請,參加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一屆「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」,發表論文〈論繪畫中的線——《科學與藝術》中的一個小題〉。

十月,被正式授予南京大學名譽教授頭銜。

2002

為南京大學百年校慶製作大型雕塑《孺子牛》。該作品係由尺寸較小的水牛雕塑放大、重製。好友楊振寧的題辭是:「秉明塑造出了二十世紀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自我認識」。

返回法國,與家人慶祝八十大壽;結束後再度前往南京,參加《孺子牛》的揭幕典禮。

十二月十四日,突發腦溢血,在巴黎附近的醫院去世,享年八十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