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uments


[本文並見於 1988 年 10 月《雄獅美術》第 212 期,頁 92]

葉淺予的「王先生和小陳」是三十年代中國漫畫界的一大成就。這成就表現在兩方面:

一是內容上的。他以連環諷刺畫尖銳潑辣地鉤繪了當時中國社會諸象,諷刺了半殖民地小資產階級的可笑又可悲的樣態,諷刺了官僚、政客、買辦的腐敗和醜陋,也描寫了農村破產中農民的災難與不幸。有時更揭露了中國人的一般性的弱點。他利用短短的四五幅,或七八幅連作,發揮了短篇小說的精煉緊湊的表現力。

在人物塑造上,主要人物都有鮮明突出的性格。小陳矮胖,西裝革履,手杖眼鏡,屬於享樂的、現實的、圓滑玲瓏、奉迎鑽營的類型。王先生瘦長,長衫馬褂,禿頭微髭,善良樸質,而處處碰壁、捉襟見肘的類型。和小陳的胖成對照,陳太太瘦,菱角臉,鷄脖子,蛇身腰,凶悍忌妒。和王先生的瘦成對照,王太太肥,矮敦敦的賢妻良母型,但也自有她的威風和手段。小陳是道地的都市市民,官場人物,有「小陳留京外史」專集。王先生抱著天真的理想主義跑到農村去種地,有「王先生到農村去」專集。王先生還有一位漂亮的成年待字的千金,給王家帶來一些年輕人的問題,以及代溝的煩惱。

二是形式上的。也即是藝術手法上的。在這一點上,我也以為達到充分的成功。他的鋼筆筆觸直來直往,跳躍奔突,極能抓住對象的性格和造形特徵,精煉而準確,巧妙而深刻,尖酸而明快。鉤勒人物的面貌、表情、體形、動態,都有快刀斬亂麻的淋漓盡致。配角人物的描繪更是肆意扭曲,但仍能咬住特點,緊緊配合諷刺的目的,直有「一摑一掌血」的效果。

關於葉淺予的創作生涯,我久有一個疑問。抗戰以後,他的作風發生一個大轉變,工具不再用鋼筆,改用毛筆,筆觸有粗有細,感覺比較柔和,但趣味已落在線條自身,失去捕捉對象生命的矯健了,畫面的組織變得拘謹,背景的空間也少了密度。這一階段他畫過「戰時重慶」,接著畫了諷刺美國的「天堂記」,這些也都是諷刺畫,但是沒有了早期鞭笞世態的無情,無情到凶狠,凶狠到近於虐待狂的快活,而這快活終於是藝術家創造的歡喜和酣醉,無情凶狠的下面還隱潛著悲憫。到了一九四九年之後,諷刺的意圖也放棄了,他只是專畫一些戲劇和舞蹈的速寫,這些速寫在技巧上是熟練的,感覺流暢而典雅,但是看後,不給人以可咀嚼的餘味。我所喜歡的仍是三十年代的「王先生和小陳」。

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?去年九月在北京,我曾去看他,但那純屬一種對前輩表示敬意的拜訪,我沒有能把這個問題提出來,而我也猶豫過。當時他送了我一冊剛再版的王先生和小陳,隔了將近五十年,我再翻閱那些漫畫,仍然覺得是充滿生命的傑作,使我快活、興奮,簡直回到年輕,簡直年輕起來。我要不要問我的問題呢?最後我告辭了,終於沒有問。

more